今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国资委的有力指导下,黔东南在州国资国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统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疫情常态化防控,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一、2022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效益优先,经营业绩实现新增长。2022年监管企业实现经营收入94.33亿元、利润1.15亿元、税收4.49亿元、产业投资61.39亿元、产值55.73亿元,经营收入、税收、产值分别增长26.5%、18.8%、8.83%。资产总额789亿元,负债总额509亿元,所有者权益280亿元,资产负债率65.2%。
(二)坚持项目为王,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组织企业完成“531”项目库编制建设,共编制项目556个,总投资 2032.03亿元。加强“四化”和生态环保基金申报,州水投集团获批生态环保基金1.896亿元;州开投(凯宏)集团获批新型城镇化基金4200万元;州国资运营公司与五菱电力公司合作获批新型工业化基金9200万元。2022年企业实施项目85个,总投资369.77亿元,全年完成投资61.39亿元。能源交通、城市更新、城镇燃气、骨干水源工程和水务一体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一批实体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省国资委出台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文件,中建伟业集团实施的黎平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创建“鲁班奖”和申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实施单位得到省住建厅支持;州开投(凯宏)集团“苗侗山珍”区域品牌农产品推广宣传得到省农业厅支持;州水投集团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等争取到项目资金6.24亿元;州文旅集团争取到省发改委支持全民健身补短板设施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1000万元;州演艺集团争取到省委宣传部等支持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设备采购经费96万元、贵州省优秀文艺作品奖励30万元(侗寨琴声)等等。
(三)坚持创新驱动,国企改革激发新活力。一是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进度。严格落实《黔东南州处理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对32项重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台账管理,每月检查督办,并将落实情况作为企业等级考评重要依据,实行闭环管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顺利通过省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抽查评估,评估结果获得B级。二是建立健全人才机制。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督促指导监管企业全面建立和完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制度,进一步优化企业人才结构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三是夯实国资监管工作基础。依照《州国资委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今年来审查企业重大事项153项。完成2021年度州管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工作。四是加强国资监管制度建设。制定印发《黔东南州国资委建立监管企业经营管理尽职合规免责事项清单机制的意见》《州国资委关于加强县(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指导企业健全完善内控机制,防范经营风险。
(四)坚持底线思维,风险防控筑牢新防线。一是强化债权清收。今年组织企业清收债权资金4.6亿元(借款0.9亿元,工程款3.7亿元)。二是有效化解债务风险。2022年化解到期债务风险44.71亿元(本金30.71亿元、利息14亿元),其中:政府隐性债务12.02亿元,关注类债务32.69亿元。三是全力维护安全稳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精神,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全面大排查大整治,确保不留死角。抓好信访维稳和重大风险隐患排查,今年来办结各机关转办信访事项13件,接待群众来信来访8批37人,全年监管企业未发生非访事件。
(五)坚持政治引领,党建融合促进新发展。一是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全面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的贯彻学习,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二是抓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成效总结,持续巩固“八大工程成果”。开展党支部星级化管理,84个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达标,其中五星党支部8个、四星党支部13个;荣获省级示范点3个、州级示范点5个,州国资委党委命名授牌示范党支部13个。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今年来共任免监管企业董事会成员7人次,研究批复企业领导人员兼职3人次,研究批复企业监事会成员15人次。四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制定全面从严治党年度工作要点和主体责任清单、监督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整治。召开全州国资国企系统警示教育大会、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国企系统纪检监察干部座谈会,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抓好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开展企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交叉检查,持续抓好企业“四乱”问题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2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离州委州政府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盈利能力弱,发展壮大支撑不足。企业经营涉足行业多、产业分散、规模小,应对市场能力不足、人才储备不够、开拓意识不强,信息掌握不对称、运用政策工具能力较弱,抱团发展未形成合力,聚焦全州战略发展主业有差距。二是项目谋划能力不强,规范化管理上有差距。企业围绕主业、延长产业链方面主动思考不多,项目谋划编制能力弱、项目筹备不足,项目质量、进度控制不强,执行力较弱。三是企业债务存量大,债务风险等级高。企业利用自身资产资源偿债能力弱,目前主要化债措施仍是借新还旧、银行展期等。部分债务没有形成有效资产,项目储备不足、融资预案落地性较差、责任链没有压实,债务压力大、偿债能力不强、债务风险高。四是压力传导不足,指导服务企业发展有差距。个别企业主要负责人担当不到位、担责不到位,班子履责不到位、斗争精神不足,融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企业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协调联动不够,压力传导不够,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五是责任压实不够,抓党建促发展融合不足。企业重经营、轻党建的“两张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国企党建“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压实不够,国资国企违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今年以来,原州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吴兴元,原州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毕天,原州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荆涛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州纪委州监委立案查处,严重影响了政治生态。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在下步工作中认真深入研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整改落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2023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深化国资国企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推动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强化完善国资监管、聚力重大风险防控、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围绕新国发2号文件和省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文件精神,做好项目谋划编制工作,积极融入“桥头堡”建设,发挥国企主力军作用。抓好原农校片区、智慧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州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750亿元,净资产突破275亿元,营业收入完成120亿元,利润总额完成0.8亿,完成投资70亿元,实现产值64亿元;全面完成产业倍增目标任务。
(三)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导向,全面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一是全力稳增长。围绕产业倍增年度目标,持续强化经济运行调度,落实“月调度、季通报”工作机制,组织企业深挖潜力、开源节流、强化管理,千方百计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全面完成年度经营目标任务。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经营业绩考核,实现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协同联动。二是积极开拓创新,督促指导企业围绕降成本、降负债、降风险、提升盈利能力的“三降一升”目标,着力抓好战略主业、战略机遇、战略合作、战略重组,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三是积极向上争。加强与省国资委的沟通汇报,争取省级层面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各企业结合主营业务和行业特点,定期向省直行业主管部门主动汇报,争取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帮助。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省州县国资国企三级联动机制,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对州内重大优质项目通过各级平台向外推介,吸引中央企业、省内外企业到黔东南州投资兴业,实现合作共赢。五是汇聚发展合力。发挥州国资委与州直部门建立的服务州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帮助企业厘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升经营效益,促进转型升级。
2.强化项目支撑,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黔府发〔2022〕7号文件等重大战略机遇,按照“项目必须能形成稳定现金流,收益覆盖银行本息,能形成有效资产”要求,督促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加强实体项目谋划包装和项目建设,着力提升盈利水平,以项目建设来解决发展与债务的问题,促进企业实体化转型发展。一是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对“531”项目库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加强与项目设计服务单位和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对接,从业态上深入研究,借助外力做好项目精包装,提升项目可操作性和落地性。二是加大项目融资力度。抢抓国家、省、州出台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储备一批符合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投资项目,谋划一批对外可招商、银行可融资的产业投资项目。加大“四化”和生态环保基金、“桥头堡”基金申报力度,多渠道、多方式争取上级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的倾斜支持。加强银企联动,促进监管企业与各银行深入了解、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三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各企业要成立项目建设专班,压实责任,加强项目管理,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加快推进原农校片区棚户区改造、黔东南州医疗物资配送中心等在建项目进度,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如期完工并发挥效益。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和要素保障,加快推动一批项目建设,2023年要开工建设全州加油站项目、城镇燃气项目、凯里市红州厂片区单元城市更新项目、黎平县水竹冲水库等一批重点项目,“县县通”天然气项目实现投产运营,为企业实体化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
3.强化改革先导,着力构建国资监管新格局。一是继续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提档升级;全面推行员工公开招聘、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位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制度。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二是突出以管资本为主,规范国有资本运作,管好国有资本收益,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三是加强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控机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强化日常监督,推进工资决定机制改革,落实企业财务集中收付或单独核算管理,提升盈利水平、降低资产负债率。健全完善内控机制,确保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工资总额、经营业绩考核、全员绩效管理、财务监督、“三重一大”事项等重点工作管控到位。四是加大国资监管指导监督工作力度。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的要求,指导各县市国资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国企改革、产权管理、规划运行、业绩考核、财务监督等方面建设,防范经营风险,提升国有资本运行质量和效益。
4.强化底线思维,巩固安全稳定发展大局。一是树牢风险意识,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责任,举国资国企之力抓好到期债务化解工作。持续抓好到期债务7天红线日制度和一笔债务一个工作专班、两套以上化债方案和日调度、周报告工作机制的落实,强化精准调度,落实各项化债措施,有效化解到期债务风险。针对到期刚性兑付债务的风险,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督促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跟踪督办,确保各项化债措施落实到位,及时足额筹集资金化解到期债务风险,坚决守住“不冒泡”“不爆雷”的底线。二是把防“爆雷”和抓生产、抓项目同安排、同部署,充分挖掘符合市场规律、符合企业实际的好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支持,以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发展,用发展促进债务化解。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县市的沟通对接,采取分期付款、以资产(资源)置换债权等方式清收债权资金。加强与银行、其它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对接沟通,争取通过续贷、展期等方式化解到期债务。四是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严的要求、更硬的措施、更严的纪律抓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环境保护、信访维稳、平安建设、工资清欠、疫情常态化防控等工作,巩固和维护全州安全稳定大局。
5.强化党建引领,促进党建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定力。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班组大宣讲活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四级同述同评同考制度,抓好国企党建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探索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推动产学研、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党建联建共建,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三是完善公司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三重一大”事项研究的前置把关作用。实施国企党建“领航工程”、国资监管“阳光工程”、监督执纪“保障工程”、突出问题“整治工程”,推进清廉企业建设。四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国资国企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例作为警醒,开展以案促改、举一反三、建章立制,积极修复政治生态。推动巡视巡察整改落实,集中对省州巡视巡察反馈的问题进行销号清零。